精益生產管理由最初在生產管理系統的實踐成功,已經逐步延伸到整個供應鏈體系及企業的各項管理業務當中,同時也由最初的具體業務管理方法,上升為戰略管理理念。
精益生產管理能夠帶給企業的巨大的效益,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經有無數的實踐證明其巨大的成效:庫存大幅降低,生產周期縮短,質量提高,各種資源(能源、空間、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種浪費減少、生產成本下降,企業利潤增加。同時,員工士氣、企業文化、領導力、生產技術都在實施中得到提升,最終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很多企業管理人員都知道精益生產管理及其實踐理論,但往往一實施就沒有預想的效果。調查發現,很多實施精益生產管理的企業,往往實施的是精益的那幾個工具,如5S、TPM、QCC、TQM等等,但卻忽略了精益生產管理的核心——持續改善。
另外許多企業雖然也強調他們的一直在提倡持續改善,但收效甚微,仔細研究發現,成功實施精益生產管理的一些優秀日本或者歐美公司里所擁有的持續改善支撐體系,在這些企業并不存在,這就給了我們答案,為什么精益管理實施流產。根據我們眾多實踐,要成功實施精益生產管理,必須建立以下支撐體系:
1.全員參與的改善提案制度。各位一看可能比較熟悉,說我們有啊,我們有提案制度。但這里的改善提案不同于提案改善,合理化建議等,改善提案是先改善后提案,就是說先去做,先去改善,然后再提案,這個我們原來的提案制度是截然不同的。改善提案制度是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的基礎。從全員的削減浪費開始。
2.中基層的課題改善制度。每一位中層干部都需要引領一個課題,這個課題叫做大課題、焦點課題,多數涉及到流程改善等較大方面的改善。
3.全員的發表會制度。不管是改善提案,還是改善大課題,都要以成果的發布作為鑒定成績的方式。發表的方式不只是報告,更需要現場實地展示。將改善的成果展示在現場,并讓參與發表的人員共享改善之旅。
4.專家診斷、總經理,董事長的診斷制度。目前還有哪些問題?下一步需要往哪里走?這需要外部專家,總經理,董事長給出指引。同時,診斷的過程也是檢驗前段改善效果的過程。
5.相關改善工具的全員培訓,這是基礎。不掌握改善工具就無法去改善,即使去改善也是無從下手。因此改善工具的訓練是必修課。這里包含從新人到老員工,到推進者,從基層到領導各個層面的訓練。
以上五個方面,改善提案、大課題改善、發表發布、專家診斷與工具訓練構成持續改進的循環,這便是精益生產管理的持續改善支撐體系,也是精益生產管理的制度保障。
訂閱號 服務號